建筑生产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,管理好建筑生产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从理念、体系、流程、人员、技术等多方面协同发力。以下是核心要素和管理要点:
一、 核心要素(质量管理的基石)
1、单位和全员参与:
1.1 单位:将质量置于战略高度(以质量立信誉),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,提供充分资源(人力、物力、财力),并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对质量的重视。
1.2 全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:质量是所有人的责任,不仅仅是质检部门。从项目经理、技术负责人、施工员、班组长到一线工人,都必须树立“质量是生命线”的意识,理解自身工作对最终质量的影响。
2、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:
2.1 体系化运作:建立符合最佳实践的质量管理体系,并确保其有效运行、持续改进。
2.2 职责明确:清晰界定项目部各层级、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权限,避免推诿扯皮。
3、识别并控制质量关键点:
3.1 识别关键过程:识别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过程和特殊过程(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、预应力张拉、钢结构焊接、防水工程等)。
3.2 控制关键点:对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设置质量控制点,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,并进行重点监控。
4、持续改进:
4.1 PDCA循环:坚持计划、实施、检查、处理的循环。通过日常检查、验收、内审、管理评审、质量事故分析等发现问题。
4.2 数据分析与预防:收集质量数据(合格率、返工率、投诉率等),分析原因,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,防止问题重复发生,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。
二、 管理要点(具体执行的关键环节)
(一)人员、材料、技术管理、现场检测、分包管理:
1、人员意识与技能:提高管理人员、施工人员的质量、责任意识和技能。
1.1 培训与考核:定期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质量意识、施工规范、操作规程、安全知识、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。对关键工种(焊工、电工、测量工、防水工等)实行持证上岗和技能考核。
1.2 班组建设:选择有实力、信誉好的劳务分包队伍,加强对其质量行为的管理和考核,建立奖罚机制。培养稳定的核心技工队伍。
2、严把材料设备关:
优先选择长期合作质量稳定的材料供应商。进场检验:实行“双检制”— 供应商提供出厂合格证 + 项目部抽样复试(如钢筋抗拉强度、水泥安定性、防水材料耐水性等必须复试合格);
3、强化技术管理:
3.1 施工组织设计/方案:编制科学、合理、具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(尤其是危大工程,如高支模搭设方案、深基坑支护方案),明确质量标准、工艺流程、关键控制点、验收标准。“特殊天气施工预案”(如雨天暂停室外抹灰、冬季施工、高温天气调整混凝土浇筑时间至早晚,并加强养护)
3.2 技术交底:极其重要。必须分级、分层次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,组织班组现场学习,明确 “合格标准”(避免大面积施工后返工)
4、配备砼回弹仪、砂浆强度检测仪、裂缝宽度观测仪等质量检测仪器,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检测与试验。
5、严格的分包管理:
5.1 分包单位选择与评价:将分包单位纳入公司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。
5.2 合同约束: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质量要求、标准、验收程序、违约责任。
5.3 过程监督:总包单位不能“以包代管”,必须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总责,加强过程监督、指导和检查验收。
(二)事前预防、事中控制、事后改进:
1、事前预防:进行图纸会审并向施工班组进行“质量交底”(明确“哪些是关键控制点”)。
1.1 样板引路:在大面积施工前,先做样板(工序样板、分项样板、样板间/段),经验收合格后,组织班组现场学习,明确 “合格标准”(避免大面积施工后返工);
1.2 资源交底:开工前确认人员、材料、机械到位,避免因资源不足导致 “抢工期牺牲质量”。
2、事中控制:过程严管,防微杜渐
2.1 工序管理:严格执行“三检制”:自检、互检、专检。上道工序不合格,不得进入下道工序。
2.2 旁站与巡视:对关键部位、关键工序(如混凝土浇筑、防水施工、桩基施工、隐蔽工程覆盖前等)实施旁站监督。项目管理人员加强日常巡视检查。
2.3 实测实量:广泛应用测量工具对结构尺寸、平整度、垂直度、标高等进行量化检查,数据上墙,做到数据化管理。
2.4 隐蔽工程验收:关键隐蔽工程(预埋管线、防水层等)在覆盖前,必须检查验收,留下影像资料。
2.5 质量问题“硬底线”:发现不合格品(如混凝土试块强度不足、钢筋规格不符)必须立即整改,制定“返工方案”并追溯原因(是材料问题还是施工问题),杜绝 “将就使用”。
3、事后改进:对施工过程进行经验总结,并持续改进采取预防措施。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,对发生的质量问题(如渗漏、空鼓)进行 “根因分析”(用鱼骨图、5Why 法),形成 “问题库→整改措施→预防方案” 的闭环。
总结与建议:
1、系统性思维:质量不是孤立存在的,要将质量管理融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(进度、成本、安全、环保)。作为项目负责人/质量负责人,需抓住 “人、料、工艺、检测、分包” 五大要素,通过 “事前预防、事中控制、事后改进”的全流程管理,让 “质量硬底线” 成为全员共识,最终实现“工程合格、业主满意、企业可持续发展”的目标。
2、预防为主: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比事后补救成本低得多。技术交底、材料验收、样板引路、过程检查都是预防的关键。
3、责任心是灵魂:再好的制度和流程,最终都要靠有责任心的人去执行。培养全员的质量责任感和工匠精神至关重要。
4、投入是保障:在质量管理上必要的投入(人员、设备、检测、培训、信息化)是值得的,它带来的信誉提升、返工减少、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会带来长远回报。
5、善用工具:积极应用BIM技术、智慧工地平台、移动应用等信息化工具提升质量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(如利用二维码进行材料/构件追溯、利用平台进行质量巡检和问题闭环管理等)。 |